甘肃,甘南。

这里被誉为“中国的小西藏,甘肃的后花园”,这里有锦绣山川,花簇草原,金碧庙宇和多彩多姿的民族风情。

这里还保存许多古老的村落和独特的民族风情,一起来看看甘南最美的7个古村落,你曾去过几个?

1扎尕那村

避世的藏族村落,又称石头城。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是隐藏在崇山峻岭中的一个藏族村落,风景秀丽奇幻,是整个甘南藏区风光最为优美的地方之一。村落以古冰川地貌为主,坐落于平均海拔米的山体下,宁静秀美。从早到晚,天气变幻,云雾缭绕,如临仙境。这一片还未开发的土地,其实是名符其实的香巴拉净土。

扎尕那,藏语意为“石匣子”。地形既像一座规模宏大的巨型宫殿,又似天然岩壁构筑的一座完整的古城。扎尕那正北是巍峨恢弘、雄伟壮观、璀璨生辉的迭山主脊光盖山石峰,古称“石镜山”。另外三面皆是秀峰环拱,苍松翠柏郁郁葱葱,犹如高峻雄浑、的城墙,把扎尕那四村一寺围在城中,其中东哇村和桑拉寺院正座落于石城中央。

扎尕那行政村带着四个自然村。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原始的感觉比较强烈,有一些色达的意思,只不过色达是震撼的红、规模的建筑、藏传佛教的气势,而扎尕那则是诱人的绿、原始的纯朴、宁静的世外桃源。

村中古老的木制藏居沿山而建,鳞次栉比,层叠而上,藏民们安静淳朴的劳作在山坡河水之间,构成美妙的田园风光。四周群山环绕的扎尕那,在当地藏民的眼中,这里是神仙创造的地方。在这块山间盆地中,农田、河流、民居与周围的山林、草地互相映衬,构成了一幅美轮美奂的藏区草原美景。

2八角城村

位于甘肃省夏河县驻地拉卜楞镇东北24公里白石崖南麓、央曲北岸。汉代曾在此设白石县,古为军事交通要地。古八角城为一空心十字形城。城址靠山临河,平面呈空心“卐”字,即截去城垣上的四个角形成八个角,又截去八个角上小角,形成八角36个面,俗称“八角城”。在八个角上各筑角墩一个。藏文史书称“卡尔雍仲”,译为“卐”字城”,该城形状似取此字形之意。

古城占地20万平方米,城墙周长米,墙高达10米。东西瓮城有s形通道。城外有护城河。北城依山、无门,从西城经南门至东城筑有外廓,南门外筑有外城。城墙以沙土、芦苇、红柳等层层夯筑而成。至今保存完好。由于墙面多,对城下弩射无死角,故易守难攻。

这里是古代甘青交通的要冲,也是历代中央政权与吐谷浑、吐蕃、西夏、嘶罗王朝剧烈争夺的军事重镇。八角城遗址基本保存完整,城周有护城河,建筑设计上突破了传统方形、矩形城堡格局,自成体系,十分独特,在我国现存古城中实属罕见。

3尼巴村

位于甘南州卓尼县尼巴乡,藏语“尼巴”意为“阳坡”。尼巴村海拔米,清澈的车巴河穿村而过,它是一个古老的藏族山寨,村寨坐北朝南,房屋依山而建,建筑风格“外不见木,内不见土”。这里生活着许多百岁老人,最长寿的曾经活到岁。

依山而建的房屋大都是用木头搭建而成,错落有致,鳞次栉比。村头河边的白塔周边是排成廊的玛尼桶,虔诚的村民们每天都会来这里转经。独特的建筑、淳朴的村民、浓郁的藏传佛教气息,让这里感觉格外宁静迷人。

尼巴藏寨最远的历史可追溯至两百年前,由当时的戍边将士定居演变而来。村民均为藏族,信仰藏传佛教,保留着浓郁的宗教气息。这里有独特的婚俗,据说出嫁的姑娘只住一天就回娘家,在娘家住满三年,其间丈夫可以到妻子家来,生的孩子要留给女方家。

4博峪村

位于甘南州卓尼县木耳镇,村内有卓尼土司“博峪行宫”遗址,俗称博峪衙门,一个宁静而且红色记忆的村落,红军长征就经过这里。

清澈见底的洮河水绕村而过,鹅卵石铺成的道路干净整洁,特色鲜明的藏式小院错落有致,宽敞平坦的乡村公路,犹如一条洁白的哈达飘向远方。安静的村庄,格桑花在房前屋后盛开,这就是博峪村。

山风清冽,洮河蜿蜒。似乎没有什么比拥有一段红色历史更能让一个村庄引以为傲了。在早年历经革命战火的洗礼后,这个青藏高原东部的藏族村落愈发地俊秀清雅。如今,一座座藏家小院绿树成荫,红色文化与土司文化在这里相融、沉淀,见证着时代的沧桑变迁。

5高吉村

位于甘南州迭部县达拉乡,此地属岷山峡谷地带,山峦重叠,阻断南北通道,唯发源于川北的达拉河穿行岷山南北,连通甘川,使达拉沟成为甘川天然通道之一。古来用兵征战,屡经此道,三国魏蜀相争,唐朝、吐蕃、吐谷浑交战,以及忽必烈远征云南,均取此道。

高吉村依山傍水,青山环绕,风景秀丽的典型藏族山寨,是当年红军进入甘肃的第一站,也是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集中经过的地方。年,举世闻名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途经此地,并在高吉村召开了彪炳史册的“俄界会议”。

6洋布村

位于甘南州迭部县多儿乡,又称达益村,是一个比较原始古朴的藏家寨子,和四川的九寨沟仅一山之隔。此处海拔在至米之间,是多儿河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沟壑纵横,梁峁起伏,村屋尽显藏寨风格,村子古朴而清静。

洋布村罕见的原生态水磨群,是甘肃省内最密集、保存最完整、时间最古老而且在今天仍然使用着的水磨群。百年水磨转动岁月悠情,水轮下河水纯净,被多儿河冲刷下的水磨,依然为村民磨着做糌粑的青稞,成为如画般的洋布村最灵动的一笔。

7红堡子村

位于甘南州临潭县流顺乡上寨村,距县城25公里,在国道、徐合公路沿线。交通便利,毗邻大峪沟AAAA景区、新城洮州卫城AAA景区,区位优势明显,文化底蕴深厚。六百年的屯堡,六百年故事,六百年的沧桑。红堡子屯堡的建筑虽在清朝末年的和文革时遭到不同程度的损毁,但形态犹存,遗风犹在,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

红堡子始建于明代,是明朝戍边政策的产物,也是明朝屯堡中保存最为完整最具代表性的古遗址。古屯堡呈正方形,堡墙为夯筑。历史上临潭地处军事要冲,该堡址对研究古代军事防御体系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红堡子屯堡外部主体建筑为城墙,整个墙廓近似正方形,东西宽90米,南北长97米。墙体用红砂碱土建筑,根基宽7米,顶宽2.9米,层厚7到10厘米,墙身高10米。城墙顶原有木栅栏女墙,由于年久风化现难觅踪影。墙顶每隔3米有一石柱基,上有直径約I米的石孔,每到春节每户占一石孔,插旗挂灯,祭祀城墙。北墙墙王庙也称城墙庙。

这里的楼,也格外特色。立于南门之上,为重檐歇山顶,单间。四檐翅起,出檐,檐下设吊厦廊,半开放式。楼底用砖隔成东西相通的一间,可放灯。灯山楼采用汉、藏结合的装饰手法,额彷彩画以藏式为主,是藏汉文化融合的鲜明案例。楼与城墙庙遥相呼应,同城墙一起构成一个气势恢宏的建筑群体。

在红堡子,有八户居民住在城内,其中靠近刘贵庙刘氏老宅建于明洪武十三年(公元年),是典型的藏汉结合建筑。刘氏家族的后人至今仍然住在这里,在他们精心保护下的三道明朝圣旨,已经有多年的历史,至今完好无损。

古村记编辑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