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后期,随着持续多年的党锢之祸等一系列政治斗争的逐渐激化,东汉政权的执政基础最终被摧毁,社会秩序彻底瓦解,国家吏治崩坏,边患炽盛,地方豪强割据兼并加剧,最终激起大规模的民变,导致帝国的崩溃,形成三国魏晋的局面,随后进入了“五胡乱华”的南北朝时期,中国陷入一段近年的黯淡无望的长期动乱时代。在这场旷日持久的巨大浩劫中,昔日经济最为繁盛的中原地区一度变得千里萧索,关中地区一度人烟断绝,社会经济发展遭到空前破坏。

青海东部地区在东汉末期也经历了多次羌人诸部的大起义,金城.西平两郡历经长期的战事破坏,—派百姓离散、经济凋敝的景象。三国时期,青海东部黄河以南地区一度经历了魏、蜀两国历时25年的战事争夺。直到年魏将司马昭以奇袭方式灭亡蜀国后,青海东部河湟地区才在魏国和西晋的统治下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相对较为稳定的发展时期。魏晋时期,青海东部地区仍属凉州管辖,但在区划上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东汉末期设立的西平郡所辖临羌、破羌、西都、安夷4县中,临羌县于魏晋时期由今天的湟源旧城东移至湟中县多巴镇,破羌县于晋时破废,新置长宁县于今天的西宁北川长宁堡一带。晋时的金城郡地跨今天的青海、甘肃两省,所辖5县中,新置的白土和浩门两县分别治今民和县官亭镇鲍家古城和甘肃永登河桥驿,辖原允吾县部分地区和破羌县部分地区。

东晋十六国时期,中原地区经历了持续时间长达16年之久的由“八王之乱”引起的战争破坏,北方匈奴、羯、鲜卑、氐,羌等若干胡族(即所谓“五胡”)也趁机开始了大规模的叛乱,纷纷脱离晋朝的统治,十余年内便占领了中国北方大片土地。年,匈奴军攻破洛阳(史称“永嘉之乱"),晋政权被迫南下建康(今江苏南京)建立东晋(史称“永嘉南渡”),中国自此分裂为南北两朝并一直持续了多年。

在南朝,东晋政权持续了多年,到年刘裕篡权自立,其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代。在北朝,北方的胡族和汉族陆续建立了20多个国家,其中最主要的有16国。直到年,才由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了北方,然后再度分裂,多年里又先后经历了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等政权。这一时期,统治青海地区或在青海建立政权的国家先后有前凉,前秦、后凉,南凉、西秦、北凉以及吐谷浑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青海地区从行政区划角度看,大致分为三个行政区域:一是各个朝代和几个民族地方势力争夺的青海东部地区,也就是以湟水河流域为中心的海东地区和海北、海南部分地区;二是吐谷浑控制的昆仑山脉以北青海中部和西部柴达木地区,也就是今黄南,海南,海西三州及海北州的部分地区;三是青海南部的差人部落,即今果洛、玉树两地,它由以党项为代表的分散的羌族各部落所占据。

01一、张轨据凉州

两晋之际的年,晋惠帝任命张轨为护羌(安定郡乌氏县今平凉市西北)校尉、凉州刺史。张轨在任期间“课农桑,拔贤才”,为振兴凉州做了很多好事,并逐渐平息了境内差人,匈奴鲜卑和氐人之间的混战,使凉州成为乱世中的一片乐土,也是北方中国唯一由汉族官吏治理下的地方政权。

年,西平太守曹祛在张轨病重期间联络凉州地方豪族张镇、张越兄弟企图叛乱,被张轨之子张蹇带兵斩杀。年张轨病死,其子孙继续统治凉州60年(—年),史称前凉,势力扩及今天整个河西走廊和青海河湟地区,并先后与前赵,后赵和前秦对北方中国形成了长期分而治之的局面。前凉后期,由于王室内讧,政局长期陷人攻讦互伐的混局,国力日损。

年,前秦军队南渡黄河攻占姑臧(今甘肃武威),前凉末代君王张天锡出城降秦,前凉国灭。从此青海河湟地区与凉州一并归入北方氐族政权前秦的统治下,西晋永嘉之后中国北方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分裂局面告一段落。年,前秦以举国兵力进攻东晋遭遇涨水之败,国内羌族、鲜卑,匈奴等胡族和汉族地方豪强开始拥兵自重,先后建立了后秦,后燕、西燕,南燕、西秦、夏、北燕、南凉、西凉、北凉等政权,前秦国力从此一蹶不振。

从年到年,北方的黄河流域先后形成了被称为十六国后期的诸多政权,中国北方重新陷入了分裂割据混战的局面。这一时期对青海影响较为深远的主要是南凉政权和吐谷浑政权。

02二、南凉定都乐都

年,前秦大将氐族人吕光占领整个河西走廊,建立了后凉政权,先后湟水流域设置了西平郡,在黄河北岸今化隆县境以西地区设置了湟河郡,在今乐都县境设置了乐都郡,在今民和南部原白土县设置了三河郡。年,原居于东北辽河流域,后西迁人塞落居河西走廊东部的河西鲜卑首领秃发乌孤率部叛离后凉,以廉川(今民和县西北)为都建立南凉政权。

随后在与后凉争夺湟中各郡的过程中,先后占领了乐都、湟河、浇河3郡,并以湟水流域为中心,一度控制了祁连山以南,青海湖以东的今青海东部地区和甘肃武威以及兰州西部地区。年,秃发乌孤迁都乐都并封官授职。南凉立国18年,前后历经三代君主,最终于年被西秦政权灭国,鲁海东北部原属南凉国的土地全部被西秦吞并。

年,占据河西走廊地区的北凉军队乘西秦内乱越过祁连山攻克西平并占据了整个南凉属地。南凉亡后,原秃发氏部人大部分为西秦所统治,后西秦为夏所灭,夏又亡于吐谷浑,以后陇西,河湟地区又为北魏统治。在陇西、河湟的乞伏.秃发鲜卑最终与北魏拓跋鲜卑一同被汉化,至今在青海省西宁市还留存着秃发氏的后代。

西秦立国的同一时期,鲜卑拓跋部落于公元年在长城之南的平城(今山西大同)建国,史称北魏。在先后攻灭了后燕、柔然、夏、北凉等北方诸国后,于年统一了黄河沿岸的北部中国,与南部中国的刘宋政权形成对峙局面。

北魏灭北凉后,旋即取代北凉占据了青海东部地区,并于年在今西宁设置了部善镇,并于年改为部州,迁州治于今乐都地区。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青海东部地区遂治于西魏。年,北周取代西魏,后于年趁吐谷浑内乱之机占据了黄河以南浇河(今贵德地区)等地,并在今青海境内的黄河流域和湟水河流域分别设置了廓(辖洮河、达化郡)、部(辖乐都、湟河郡)2州。

03三、草原王国吐谷浑

年左右,原居于今辽宁彰武.铁岭一带的鲜卑族慕容部落的庶长子吐谷浑与嫡出的弟弟慕容魔因为马斗,率众向西远徙,一路跋山涉水,穿过今辽宁北部,内蒙古草原的南部边缘,在呼和浩特以西、阴山迤南的河套平原一带游牧了近20余年并臣服于同为鲜卑的拓跋部。

大约在年,又随着北方民族大迁移运动继续向青藏高原西迁,从阴山往西南,逾陇山,又西渡洮水,最终在袍罕(今甘肃临夏)西北的草原落地生根。大约在年,吐谷浑的孙子叶延用祖父的名字作了王族姓氏,立国号为“吐谷浑”,并用政治联盟和联姻的方式取得了当地羌人部落的支持,形成了以鲜卑贵族为中心的与堵羌部落首领的联合政权。

在历代君王多年的苦心经营过程中,吐谷浑一方面积极汲取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设置了一套自己的行政管理机构和制度体系,利用夏攻灭北凉之际攻伐夏军并俘虏夏王赫连定并最终导致了夏的灭亡,后借西秦灭国之机从其手中夺取了黄河以南的地区,扩充了自己的国土、人民和牲畜。

另一方面实行了南北通使结好的政策,与南朝的刘宋、南齐、梁等从未发生过战争,与北朝的北魏、西魏、北周政权虽屡有冲突,但总体保持了名为臣属实则割据的关系,取得贸易往来和国家独立的双重利益。这一时期,吐谷浑利用南通蜀汉﹑北接西域的区位优势,开拓了经久不衰的丝绸之路南道(也称河南道、吐谷浑道),他们将大量的丝绸、锦缎、棉布、瓷器、铁器、茶叶及纸张等从中国南方经南道辗转销往西域各国,同时也将西域的金银制品、玻璃器皿、珠宝、香料及珍禽异兽等贩运到国内,获取了丰厚的利润,国力因此得以迅速提升。

他们还从遥远的波斯(今伊朗)引进优良的马种,与当地马杂交后培育出了“青海题”。伏连筹时期,吐谷浑的国力一度达到了鼎盛,东边的疆界延伸到了甘肃的迭部县(叠川),西南与新疆的和田(于阗)相邻,南面边界延伸到了阿尼玛卿山﹑昆仑山,北边到祁连山,西北边与新疆的哈密(高昌)相接,拥有着东西0里南北0里的辽阔疆域。在当时的西域各国中,吐谷浑王国以强大和富裕而闻名。

年4月,隋炀帝率大军西征吐谷浑,伏允可汗战败,南奔党项(今果洛地区),隋朝灭亡后伏允可汗率领部众返回故园,重建了吐谷浑王国但国力已远不如前,唐朝太宗时期吐谷浑又经历了一次亡国和复国,直到年,吐谷浑末代可汗诺曷钵与吐蕃军队在黄河边决战失败后国土尽失,被迫逃亡凉州,存国多年的吐谷浑王国悲壮地落下了帷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经过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两个历史阶段的民族大融合,中华民族的成分和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经过不断地整合,较之前的秦汉时期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在经济层面,由于连绵不断的战乱,国家的经济重心伴随着人口的转移,逐渐从北方的黄河流域转移到了南方的长江流域并一直持续到了今天。

在社会层面,社会结构由秦汉时期的皇族—官吏—平民—奴隶结构逐渐分化为王族—士人(包括世族和寒士)—平民—部曲—奴隶结构。其中世族阶层的出现与东汉末期察举制度被废止,社会阶层上下方向的流动性逐渐固化有直接关系。部曲就是豪门大族豢养的家丁门客,换言之就是脱离政府管理而寄身于豪门大族的人。而奴隶则是由战争中的俘虏和罪犯构成。

在政治层面,这一时期的主要特质就是“离”和“乱”,主要表现为篡弑之风盛行(据统计,自秦代至明末,君主被弑者人,而这一期间却占49人,几乎占总数的一半)和多元政权林立。文化层面,伴随着两汉中央集权的瓦解和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使得这一时期中国的文化格外绚烂多彩,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以后第二个思想大解放的时期。

这一时期统治青海的胡族政权内部的社会结构基本与中原地区胡族政权相同,也分为王族、士人(包括世族和寒士)、平民、部曲和奴隶5个社会阶层,在这种社会结构下,王族和士人尤其是地方的世族豪强作为统治阶层垄断了大部分的土地、财富和各种社会资源,加之各政权间的频繁更替和各项制度的不健全导致的贪污贿赂成风,使得统治阶层与底层百姓间的贫富差距相差悬殊,对社会的动荡又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并形成了一种恶性的社会循环,直至北周时期才有明显好转。

从东汉后期到隋唐统一天下的多年间,青海地区在经历了两汉相对稳定的大发展后,随着全国政局的大动荡,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东汉安帝时期频繁的差人部落起义到张轨据凉州建立前凉政权前的余年,这一时期的青海地区先后经历了羌人部落起义﹑魏蜀之争等一系列动荡事件,但放眼到当时中国的整体乱局中考量,仍处于政权争斗的边缘地区,受战争影响的频度和深远程度远不及长安、洛阳等关中核心地区。

第二个阶段是从前凉政权建立以后到北凉向北魏投降的余年,这一时期的青海东部地区先后经历了前凉(汉族张氏)前秦(氐族苻氏)、后凉(氐族吕氏)南凉(鲜卑秃发氏)西秦(鲜卑乞伏氏)和北凉(匈奴卢水胡族沮渠氏)及吐谷浑(鲜卑慕容部)等7个地方政权的统治,乐都、西宁等地一度还是南凉政权的都城,使得青海东部地区成了这些地方政权争斗的核心地区,受到战争影响的频度和深远程度要远远大于前一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北魏统治河湟地区到隋朝设置部州、廓州前的多年,这一时期统治青海东部地区先后只经历了北魏、西魏和北周三朝,中国已逐渐趋于统一,与前两个阶段相比,清海东部地区的动荡局面已逐渐归于平稳。

参考文献:

《中国文明史》

《魏晋南北朝》

《道晋全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