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规范“属地管理”,有效解决了县乡之间职责边界不清、主体责任与配合责任不明的问题;科学统筹编制资源,唤醒“沉睡”编制,激活编制管理“一池春水”;大力推行机关运行流程再造,打通办事“堵点”,部门间“一次办好”事项占比达78.6%;高标准推进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全市事业单位实现“瘦身强体”;全力推进模范机关建设,市委编办成功创建为全国文明单位……近年来,全市机构编制部门发扬“不争第一、就是在混”的精神,着力在推进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统筹用好各类编制资源、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上下功夫,为开创现代化高品质城市建设新局面注入了“源头活水”。规范“属地管理”减轻基层负担以前,一些基层干部反映:“属地管理成了筐,什么都往里面装,镇街每年都签订一摞责任状、任务书”。“属地管理”之所以泛滥化,一个重要原因是县乡职责不清、边界不明。为此,市委编办从厘清职责边界入手,分两批编制公布《县乡“属地管理”事项主体责任和配合责任清单》,规范了卫生健康、市容环境、社会保障等16个领域95个具体事项县乡职责,并精细编制清单事项“施工图”“说明书”,逐一明确责任单位、程序环节和工作标准等。同时,还在全省率先搭建“乡呼县应”平台,健全县乡协调联动、镇街反向评价县直部门、镇街统筹县直管理部门派驻机构等机制,先后受理呼叫事项余项。不少部门不等镇街呼叫,就主动沉下去解决问题,有效减轻了镇街干部负担。去年10月,高密市朝阳街道社区网格员在巡查时,发现某小区有违章建筑,随即向“乡呼县应”平台发起呼叫,平台指挥中心第一时间“派单”,相关部门迅速处理,仅用了10个工作日就清理了违章建筑。当地干部感慨,“建起‘乡呼县应’机制,有效解决了镇街看得见管不着、职能部门管得着看不见的问题”。为不断拓展规范“属地管理”成效,市县编办还吸收“莱西会议”经验,建立以目标责任清单化、力量下沉常态化、党群服务一体化、管理运行制度化、基础保障规范化为内容的“五化”工作机制,实现属地管理与基层党建、社会治理、政务服务、行政执法等全方位融合,推动形成服务基层群众的合力。推进流程再造提升机关效能流程再造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全市机构编制部门牢固树立“抓流程再造就是抓深化改革,抓效能提升就是抓营商环境”的理念,大力推行机关运行流程再造,相关做法被评为年度全市改革典型案例和市直部门优质服务项目。开展流程再造,前提和基础是厘清各部门职责任务。为此,组织市县两级部门编制了职责任务清单、权力责任清单、职责边界清单“三张清单”,向社会公开,受群众监督,督促部门依法全面履职。对照清单,模糊的事有了明确的边界,责任单位推诿扯皮的少了,工作推进快了,群众满意度也提高了。比如,寿光市依据职责边界清单,对件事关群众衣食住行、就学就医等方面,主管部门不明确的“无头事项”,落实主体责任,很好解决了部门间“踢皮球”的问题。职责任务厘清后,流程再造的重点就是精简环节、压减时限。市县两级按照“机关运行扁平化、跨部门协同化、市县贯通化”要求,对于重要事项,实行“自上而下”顶格协调,减少中间环节;对食品安全、环境污染防治等领域60余个部门联动事项,制定办事规则项,提升跨部门办事效率;建立信息直报机制,镇(街道)每年可将1-2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直报市级。通过落实“三化”机制,市发改委、市财政局等部门的67项重要事项决策运行时长压减50%以上;市审批服务局将企业开办时间由原来的3个工作日压缩至平均1小时,大幅提升审批效率。统筹编制资源提高使用效益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不少领域用编需求越来越大,但由于编制固化、易核难销,当前市县部门(单位)存在“无编可用”与“空编未用”并存的现象。为了“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市委编办坚持“严控总量、统筹使用、有减有增、动态平衡、保证重点、服务发展”的思路,制订落实统筹使用全市各类编制资源的实施意见,推动编制资源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动态调整。在统筹方式上,市县两级采取平级调剂、跨域统筹、定向统筹等方式,统筹使用事业编制名,重点保障全市中小学教师、高层次人才引进和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项目实施;同时,坚持“市级带头、县级配套、减上补下”的原则,向镇街下沉行政编制名、事业编制名,有效解决了基层活多人少、人员老化等问题,保障了基层发展需要。此外,还结合深化市级事业单位改革,统筹收回部分事业编制,为应急救援、金融服务、宣传文化等重点领域增编,进一步优化了编制资源配置。“以前,镇街事业单位由于缺少编制,急需的专业人才引不进来。上级下沉编制好像一场及时雨,我们终于可以招聘急需的专业人才了”,一位街道党工委书记对此深有感触。破除体制弊端激发发展活力许多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究其根源背后都同管理体制机制相关,必须在机构设置、职能转变、编制调整等方面下功夫去解决。针对镇街权小责大、事业干部晋升空间小等难题,我市深化镇街管理体制改革,为镇街设党政机构7个、事业机构5个,为经济发达镇设党政机构8个、事业机构6个,明确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可按副科级配备,有效解决了镇街事业身份干部晋升“天花板”问题。同时,坚持“能放即放、应放尽放”,采取委托、代办、派驻、网上办理等手段,赋予镇街社会管理、民生事业等领域部分县级管理权限,先后向62个镇下放权限项,向56个街道下放权限项,有效破解了镇街“小马拉大车”的问题。为了让城区街道从繁重的经济发展任务中抽出身来,集中精力抓党建、抓服务、抓治理,我市出台专门政策淡化街道经济发展职能,取消招商引资、协税护税等职责。如奎文区把街道经济发展办公室调整为优化营商环境办公室,招商引资职责转由区投资合作促进局承担。开发区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为破解开发区机构臃肿、叠床架屋,定位不清、偏离主业等问题,我市围绕健全完善“党工委(管委会)+”体制和管委会“瘦身强体”,全面推开16个省级以上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重点剥离社会事务职能,使其聚焦主责主业,实现“轻装上阵”。通过改革创新,我市开发区体制理顺、人员精简、效率提高、活力增强,制度优势、开放优势、创新优势得到重塑。比如,市高新区将67个原区直部门单位精简为10个工作机构,并将农业农村等领域余项社会事务管理职能剥离,构建起高效运行的组织体系。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暴露了当前医疗卫生、应急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短板。为此,及时调整优化市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医药领导体制和机构职能设置,推动形成上下一致、协调联动的工作体系。为充分激发中小企业发展活力,更好发挥其带动投资、促进消费的“生力军”作用,还健全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和创新创业指导,助推全市民营企业健康发展。潍报全媒体记者:邵光耀通讯员:任钊邢振建编辑:杨柳青新闻线索/商务合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6781.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6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