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映于树丛的洋布水磨群牛志恩摄
位于大山深处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多儿乡洋布村,因村头历史悠久的水磨群而闻名。
洋布水磨群,据说建于清代,沿用至今。是甘肃省内最密集,保存最完整,时间最古老,也是仍在使用的水磨群。
多儿在藏语中有“围栏”之意,也正如这里群山环绕的地形。而洋布又称达益,是老虎出没或居住的地方,与舟曲县和四川九寨沟县交界。
越往沟深处走,生态日趋良好,松树林立、桦树摇曳,还有一些野草、花儿兀自疯长。
至距离村口不远的观景台处遥望,山梁上的村寨和水磨群在村口桥头交汇,呈人字形展开。一撇村寨,一捺水磨,在苍穹之下,静谧而悠远。
凭栏而立,滔滔的多儿河滚滚而流,远处一座座历经岁月沧桑、布满苔痕和野草的木房子依次排列,如一座座鲜活的风景,又像一尊尊凝固的雕塑。
因历史悠久,水磨群已多次被更换、修缮,并逐渐发展到现在的11座水磨,11座独立的水磨坊集中分布在约米长,15度陡降坡度的多儿河之上。
11座独立的水磨坊建在河岸上,仅少部分延伸出河面上,上方是木板搭建的长约7.5米,宽约5、6米不等,高约6、7米的小房子,外层靠岸有部分是由泥石构筑的,下方由四根木立柱支撑,以便安装水磨的水轮及联动木轴。
正如洋布村党支部书记晒闹旦子所言,磨坊的模样与塌板房很相似。
一条木槽将河水引至磨房正下方的方形大转盘上,转盘隔成许多小格,在奔流不息的水流的冲击之下,转盘飞转,激起水花无数。
经年累月,人字形磨坊顶长满了青草,为了保持稳固,临河的一边由两根柱子撑着。
水磨一年四季都在转动,冬天枯水期,水磨转动慢,斤粮食要磨两、三天。每年农历3月11日,河水就开了,多年来都是如此,3、4月份,村民们便纷纷去水磨磨面。
第二间磨坊门口,停放着一辆摩托车。今年44岁的洋布上庄村村民帕巴次力,正在磨青稞,因是农忙时节,他将磨盘的速度调的很慢,倒满一木斗青稞,过几个小时再来加即可。
磨坊里昨天雨水的潮气还没有散去,地板上还湿漉漉的,上下两扇大石磨盘在不停地转动着,上磨盘上悬挂着的一个带圆孔的木斗里的青稞正缓缓流入碾洞里。
水磨利用水槽里的水流飞流直下,对准大盘木轮边缘猛烈冲击,让木轮旋转起来,一起带动磨轴,磨轴转动牵连着下扇磨盘转动,这时候,空中的粮斗隙缝打开了,粮食就不偏不离,一点儿一点儿顺势漏到磨眼,被两扇沉重的石磨通过旋转挤压粉碎成面粉,从两扇磨盘的缝里吐洒出来。
洋布村的水磨属于每家每户,有的十几户一座,有的四五户不等。自己的水磨自己来管理、维护。
帕巴次力和村里的二十户人家共用一座水磨,因为有些人家因工作或其他原因离开,不在村里居住,现在共用的是18户。
在帕巴次力的记忆里,这个磨坊已经修了3次,多是因雨水多房顶漏雨或者因水流太大,打斜磨盘等。
这些磨盘也都来之不易,并不是本地打造的,多来自舟曲县大峪沟。以前没有公路的时候,都是找一根木棒穿在磨碾的孔里,从山上人工转动着带回来。
达知交是洋布下庄自然村村组长,家里4个弟兄花半个月时间修建了水磨,几年前才换了一个磨盘,当然他的磨盘是车运来的。
于洋布人而言,水磨和他们居住的房子,手里握着的锄头、镰刀一样熟悉,或像自己的家人一样亲切,即使是离乡的人们,除了时而在别人说起水磨时,在向往、艳羡的目光中怀念一下也别无其他。
他们讲不出一个和水磨相关的惊心动魄或感人肺腑的动人故事,也道不出是怎样的情深,如那伫立的水磨般沉默。
他们相携而行,拂过农耕时代的烟云,走向现代。那些灰暗的磨坊木板,涂上了生活的印记,磨坊顶上的泥土和野草,给了洋布人生命的力量。
磨坊静静伫立,像一个古老的唱片机,磨盘不停歇地转动着,像一张张记录着岁月沧桑的老唱片,在今天里重复着昨天的故事,陪伴着生息于此的和它一样淳朴的村民,在这飞速发展的社会里,勾起了人们无尽的乡愁。
我想,这便是历经千帆后的回归……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3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