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尕那位于甘肃省迭部县境内,藏语为“石匣子”的意思,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与成都盆地三大地形的交汇区,是藏汉文化和农牧文化的过渡带,地形很像一座规模宏大的巨型宫殿,又像在天然岩壁上构筑的完整古城,境内森林草原广袤、高山峡谷相依、溪流清泉遍布、藏寨寺院共生、古冰川遗址独特秀美。
高原上的农业文化遗产乐园
迭部古称迭州,藏语的意思是“大拇指”,被称为山神“摁”开的地方。据说有一位天神闲逛至此,流连于这里的高山流水、湍流跌瀑、高耸的云杉、漂亮的花儿……不知不觉进入了迭部深处,竟然发现四面全是山脉阻隔,没有道路可以走出,便运用神功,用自己的大拇指在面前按了一条道路出来,这便是“迭部”这个名称的来历。天神决定在此建一个行宫——“扎尕那”,在藏语里,有“石匣子,石头城堡”的意思。石头城,指的是巨大的岩石山群。如果说迭部是舞动在甘肃大地上的一块七色飘带,那么,扎尕那就是镶嵌在这块飘带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从迭部高山俯瞰,扎尕那犹如一座天造地设的“石头城”。其地形既像一座规模宏大的巨型宫殿,又似天然岩壁构筑的一座完美古城。城东北石林耸立、云雾袅绕,石林间到处都是天然盆景,清泉潺潺;其正北是巍峨恢弘、雄伟壮观、璀璨生辉的光盖山石峰;东边耸峙壁立的俊俏岩壁,凌空入云,云雾缭绕。城西南分布着茂密的原始森林,石林、森林、草地、温泉、瀑布、小溪、河流、寺庙、藏楼以及古朴的民俗风情,把扎尕那装扮的分外妖娆,仿佛就是天神从袖口里散落到甘南版图上的一卷翠得让人眼亮、美得让人神往、神秘得令人幻想的“香巴拉人间乐园图”。
扎尕那村寨三面秀峰环拱,苍松翠柏,郁郁葱葱,犹如高峻浑厚、坚不可摧的城墙,把扎尕那的四村一寺围在城中。东哇村和拉桑寺院正好坐落在石城中央。石峡两面是垂直挺拔的岩壁,一泓溪水悬泻而下,声响如雷。此道为洮迭古道必经之险关。石城正南方,是一道石山对峙的“城门”,扎尕那四村及洮迭古道必经此门。城门外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十里峡谷,恰似城外长廊,其南端高竖着两道百米高的对称岩壁,犹如两堵巨型“门墩”,形成一座宏伟的石城“前门”,俗有“鬼门关”之称。
扎尕那,从远古走来的农林牧生态系统
年,古老的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它是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以及森林文化之间长期互补、融合的结果。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地处四川-甘肃交汇处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高山峡谷地带,山系为秦岭与昆仑两大地槽褶皱系的连接处。扎尕那属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的白龙江流域。扎尕那气候属白龙江上游北亚热带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高寒气候的过渡性类型,气候水平与垂直变化显著,复杂多样。
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处于藏汉文化以及农牧过渡带,当地居民与这种独特的地理生态区位和高寒贫瘠的自然条件彼此依存,共同发展,形成了完整、独特的农业生产方式,农林牧交错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土地、森林、草地和物品资源相互循环、合理利用,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所需。农田、河流、民居、寺庙与周围山体森林和草地相映衬,形成了别具韵味的田园生活空间。
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的农业生产形态有悠久的历史。迭部县境内发现的数十处古文化遗址中发掘的新石器晚期“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遗存,以及金石并用时代的“寺洼文化”遗存充分证明,早在年以前,迭部县白龙江流域已经出现了人类文明(畜牧文明)的萌芽,说明迭部县在远古时代已经有了畜牧业文化的起源和影响。后来由于外来移民的压力及外来文化的影响,先民曾在高海拔地区进行垦荒种植活动,使半农半牧地区逐渐向西向北高寒地区扩展,但到海拔米以上地区,种植业发展异常艰难,因此在高寒地区垦荒种植大多以失败告终。
自古以来,这里的居民随着季节的转换不断地变换着从事游牧、农耕、狩猎和樵采等多种不同职业,他们既是牧民、也是农民、猎人和樵夫,每人身兼多个职业。明清时期,这里政治稳定、社会安宁、贸易通畅,保障了迭部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和不断完善,农林牧复合系统发展日益成熟。到年迭部县正式成立,所辖11个乡镇,就此构成了迭部县的现代农牧业管理机制。
文字整理/鲜汪娟
资料提供/甘肃省迭部县人民政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2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