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尕那村民至今沿用的“二牛抬杠”法。 甘南广播电视台供图
每当雾霭退去,83岁的更登老人就会走出家门,眺望山高峰陡的拇指山。
千百年来,村里人在山下种植庄稼,到半山放牧牛羊,间或进山狩猎樵采。
平均海拔接近米的扎尕那村,隶属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益哇镇。亚热带与青藏高原高寒地区的过渡性气候类型,使扎尕那拥有了高寒草原、温带草原和暖温带落叶林三大植被类型,更造就了特殊的农业文化——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在这一系统中,农耕产出青稞和蔬菜,牧业供给肉类与乳品,森林既提供建材,也生长菌菇和药材。年11月,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更登老人的孙子班代才让是个“90后”。他说:“村子的发展变化,让我们切身感受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农——青稞和蔬菜
往迭部县城西北驱车约20公里,先过一道鬼斧神工的石门,再穿一条林木茂密的峡谷,就进入了扎尕那村。
扎尕那,藏语意为“石匣子”。“村子被群山环抱,就像一座城堡。”更登告诉笔者。
13岁前,更登没有出过扎尕那,“那时,男娃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跟着长辈学习种地和放牧”。
从高处俯瞰扎尕那,三面奇峰耸立,一面松柏葱郁,益哇河自北面海拔多米的石山流下,贯穿全村。湍急的河水之上,几座水磨已有上百年历史。“我小时候就在这里磨青稞。”更登说。
河水东去,两岸坡度渐缓,海拔降至米左右。“这里地势变得较为开阔,土壤相对肥沃。”迭部县农业农村局四级调研员闫国庆说,历史上,这里形成了旱作梯田的农业景观,“既保持土壤,又涵养水源。”
时至今日,扎尕那种植的农作物有60多种,包括青稞、玉米、马铃薯、油菜、西红柿等。“这里的种植业,不属于精耕细作农业。”闫国庆说,受制于土壤肥力和高寒气候,种植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主要为当地村民提供青稞、蔬菜等,也为畜牧业提供饲料。”
植被覆盖率高达87%的扎尕那地区,林地面积最大,约占总面积的58%;牧草地面积次之,占总面积的30%多;耕地面积较少,不到10%。在坡度较大且分布零碎的耕地上,农用机械难有用武之地。班代才让说,村里至今还延续着“二牛抬杠”的传统耕作方式。
无论是犁地、播种,还是收割、打青稞,班代才让全拿得下。“撒种差一些。”班代才让说,爷爷那一辈的老把式,苗间距就像用尺子量过一样。
丰收的月份,恰是扎尕那多雨的时节。“青稞收割后,必须挂到排架上晾晒。”班代才让说的排架呈人字形,由木条钉成,高度一般在4米左右。
赶上连续晴天,各家劳动力一齐上阵,挥动梿枷打青稞。经过脱粒、翻晒、炒熟、磨粉与烹制,喷香的青稞最终变成了扎尕那人的主食,糌粑。
林——樵采生活,仍在继续
如今,有关狩猎的故事,只在更登老人那一辈口中流传。
扎尕那的森林中,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既有梅花鹿、羚羊、蓝马鸡,也有冷杉、云杉、白桦,还盛产羊肚菌、灵芝等数百种山野珍品。
拇指山的夏天从5月底开始。清早雾气弥漫,妇女们便一道徒步进山了。班代才让的妻子朱毛草总是最早出发,她知道进山就是一整天,头天晚上就给自己准备好了次日的午饭——青稞炒面。
“最常见的是羊肚菌,如果运气好,还能采到灵芝。”朱毛草说,每年入夏,她要进山采菌大约40天。
进入森林,结伴而行的妇女四散开来,走上各自熟悉的线路和区域。
“我平均一天能采1斤左右羊肚菌。”朱毛草说,“每斤能卖80元。去年一共采了40多斤。”
和妇女们一起进山的,还有蕨麻猪。
在扎尕那村,几乎家家都养蕨麻猪。这是甘南地区特有的瘦肉型猪种,因喜食蕨麻而得名。年,班代才让牵头成立了蕨麻专业合作社,开始人工种植蕨麻,“产了斤,每斤能卖30多元”。
蕨麻猪全身通黑,小而敏捷。“特别适应高原养殖。”闫国庆说,在几乎无补饲的放养条件下,蕨麻猪也能正常生长,“因为常年吃的都是山货,肉品上佳。”
森林为蕨麻猪提供了丰富的食材,蕨麻猪的粪便又是上好的肥料。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功后,扎尕那知名度大增。迭部县顺势而为,成功申报羊肚菌和蕨麻猪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助力农牧民增收。仅年,全县蕨麻猪年产量吨、产值万元,羊肚菌年产量60吨、产值万元。
牧——放牛羊,打酥油,煮“曲拉”
扎尕那村北面山上,有一片名叫那黑卡的夏季牧场,海拔达多米。
“别看现在的那黑卡牧场白雪皑皑,夏天到处是牛羊。”代巴自然村村民安路说,“立冬前,我将牛羊转到了冬季牧场,两个牧场间得走4个多小时。”转场的路,车辆没法通行,物资要靠牲畜驮运。
安路从15岁开始放牧,走遍了扎尕那的牧场。人随牛羊走,换季扎帐篷。跟安路一样,东哇自然村的村民班玛九也是15岁拿起牧鞭。“放着30多头牛和6只羊。”班玛九说,除了农忙时节,他几乎全年住在牧场。
早起吃完糌粑,班玛九便和妻子丁子草开始一天的劳作。
“我负责管护牛羊,丁子草负责挤奶、打酥油。”班玛九说,“打酥油是个辛苦活。”
每天早晚,丁子草先要挤好牛奶,再将牛奶灌进木制的酥油桶。等牛奶略微发酵一会儿后,她便双手紧握酥油桶的木柄,用力压到桶底,旋即松手,等待牛奶的浮力将木柄托起。“木柄底端连着一个木质圆盘,反复挤压数百次,酥油才能分离出来,浮在表层。”
打完酥油,桶里剩下的就是酸奶。酸奶装进锅里,用小火煨上20分钟左右,便煮成了“曲拉”。“晒干了和着糌粑吃,酥脆可口。”班玛九这样解释“曲拉”。
每隔一两个月,估摸着家里的酥油和曲拉该吃完了,班玛九就要回一趟村里的家。每次回去,他还要带上牛羊肉,“保证家里有糌粑和肉吃。”
年,放牧半辈子的班玛九住回了村里。“牛羊现在是媳妇和儿子在打理。”班玛九如今看好旅游业的前景,“村里集资建成了一座商业酒店,今年就能开始营业。”
变——绿了山川,旺了旅游,红了日子
随着人口增长,扎尕那人的生产生活一度遭遇难题。
“当高寒土地无法产出更多粮食,樵采难以赚取更多收入,要养活更多人,只得寄希望于牧业。然而,扩大养殖规模,草场开始退化。”闫国庆说。
由于村里草场不足,扎尕那人转向周边地区“借牧”,动辄赶路上百公里。地里打下的粮食也不够吃,村民进城买青稞,头天去,第二天才回得来。
粮食产量低,草场面积小,林下资源有限,扎尕那一度成了贫困村。
贫困面貌如何改变?甘南州政协主席仁青东珠说,扎尕那要破局,必须走出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结合的发展道路,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来到村里的观景台,山林风景尽收眼底:奇峰灵秀,峡谷深幽,河水清澈……随着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成功,扎尕那景区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正在不断加大。
“县里投入2.16亿元,改造了通往扎尕那景区的道路。”仁青东珠介绍,总投入多万元的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完善了扎尕那村的基础设施,为村民适度发展农家乐、藏家乐、林家乐提供了基础。
年,安路率先在村里建起民宿,生意则越来越红火,“夏秋两季,天天爆满”。
眼下,扎尕那已发展农家乐家,旺季日均接待游客人次以上。
“旅游开发不能损害生态环境。”闫国庆说,县里制定了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管理办法,扎尕那还将遗产保护纳入了村规民约。
安路家的民宿正对着拇指山。时值傍晚,远处传来牧民的吆喝声,近处升起袅袅炊烟,牦牛俯首,孩童嬉戏。
本文来源:农民日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2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