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4月19日,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主办的第五届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loballyImportantAgriculturalHeritageSystems,GIAHS)国际论坛在意大利首都罗马召开。来自多个国家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发基金、世界粮食计划署等机构的多名嘉宾出席了论坛开幕式。
论坛上,联合国粮农组织副总干事赛梅朵亲自为包括我国的迭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南方山地稻作梯田系统(由崇义客家梯田、尤溪联合梯田、新化紫鹊界梯田、龙胜龙脊梯田组成)在内的来自8国家的14个新认定的遗产系统颁发了证书。截至目前,我国已有15个传统农业系统被FAO认定为GIAHS,总数量、覆盖类型均居世界之首,成为点亮世界农耕文明的璀璨明珠,也为全球生态农业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
湖州桑基鱼塘系统的形成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约有年历史。时值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吴、越两国在此筑塘、屯田劝农桑,修筑加固南太湖湖堤并连成一线,在洼地东西向开挖“横塘”,南北向开挖“纵浦”,形成“五里七里一纵浦,七里十里一横塘”的棋盘式塘浦排灌系统,确保了南太湖区水稻、桑蚕和鱼塘收获,堪称世界奇迹,比都江堰还早了年。
甘肃迭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
该系统位于高寒草原、温带草原和暖温带落叶林三大植被气候类型的交汇处,独特的地理区位为农林牧复合经营提供了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基础。早在0年前,这里就出现了畜牧文明的萌芽,蜀汉时期,名将姜维把先进的汉族农耕文明引进到此,吐谷浑时期,汉地农耕文化和藏区游牧文化相互融合,明清“杨土司”时期,农林牧复合系统逐渐发展起来。
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
位于山东省德州市西南部夏津县黄河故道范围内,遗产总面积3.3万余亩。夏津县桑树栽培历史悠久,规模庞大,最盛时期夏津境内有桑林8万亩之多,历史记载“此间树木繁盛,援木攀行二十余里”。在平原地区,保存如此完整的古树群落非常罕见。但由于历史上古桑树群几经灾害,现遗产地范围内仅遗存古桑林多亩,百年以上古桑树1.2万余株。
中国南方山地稻作梯田
中国南方山地稻作梯田系统包括:福建尤溪联合梯田、江西崇义客家梯田、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广西龙胜龙脊梯田。
福建尤溪联合梯田
尤溪联合梯田是中国历史上开凿最早的大型古梯田群之一。梯田绵延于整个中高山片区的联合、联东、联南、联西、东边、连云、云山、下云八个建制村,最高海拔近米,最低多米,垂直落差多米,面积达亩,规模宏大,是中国五大魅力梯田之一、发现海西之美十佳景点之一。
江西崇义客家梯田
崇义客家梯田坐落在赣南第一高峰齐云山山脉之中,总面积达3万亩。梯田最高海拔1米,最低米,垂直落差近千米,最高达62梯层,且大多数为只能种一二行禾的“带子丘”和“青蛙一跳三块田”的碎田块。是“中国三大梯田奇观之‘秀丽天梯’”,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认证为“最大的客家梯田”。
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
紫鹊界梯田成型已有0年历史,起源于先秦、盛于宋明,是中国苗、瑶、侗、汉等多民族历代先民共同劳动结晶,是山地渔猎文化与稻作文化融化揉合的历史遗存,是古梅山地域突出的标志性文化景观。以紫鹊界梯田为中心,共有梯田50多亩,其中集中连片梯田在2万亩以上,从海拔米到米之间。
广西龙胜龙脊梯田
龙胜共有水田.85亩,坡度在6°以上约占96%,分布在海拔至米之间的龙胜各个乡镇中。当地亩以上连片梯田有处,0亩以上的连片梯田有9处,其中龙脊片区连片梯田达亩。龙胜梯田落差大,层级最多达多级,连片梯田最大高差为多米,有“世界梯田之冠”美称。
我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总数达15项
1、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
青田稻田养鱼历史悠久,早在1多年前,当地居民就开始稻田养鱼,并传承至今。稻鱼共生系统是一种资源复合利用系统。在该系统中,水稻为鱼类提供庇荫和有机食物,鱼则发挥耕田除草、松土增肥、提供氧气和吞食害虫等功能,这种生态循环系统大大减少了对化肥农药的依赖,增加了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保证了农田的生态平衡,实现了稻鱼双丰收。
左右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2、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
稻作梯田面积约18万公顷,距今约有1多年的历史,养育着哈尼族、彝族等十个少数民族约万人。哈尼稻作梯田系统充分利用山地资源,形成了森林在上、村寨居中、梯田在下,而水系贯穿其中的生态布局。梯田最高垂直跨度米、最大坡度75度,最大田块平方米,最小田块仅1平方米,夏秋种稻、冬春涵水,形成了独特的山地农耕景观。
左右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3、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
万年县稻作历史悠久,有着灿烂的远古文明。据考证,华夏原始的稻作文化由此开始,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内保存着的距今约10年的稻作遗存。万年的原始先民早在00年前就开始了“饭稻羹鱼”的农耕生活,以后逐步形成了独具万年地方特色的稻作文化。作为原始的栽培稻,万年贡米是迄今为止人类保留下来最早的栽培稻之一。
左右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4、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
苗、侗、壮、水、瑶等少数民族在此世代居住。稻鱼鸭系统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是当地沿用至今的稻鱼鸭共生、鱼米鸭同收的生态农业模式。其基本做法是:在有水源保障的稻田,当地人根据稻田肥力和水源情况放养适量鱼苗;待鱼苗逐渐长大、水稻封行时,将雏鸭放入水稻田中散养,鱼和鸭共同为水稻除虫、除草、施肥,形成稻鱼鸭三丰收的生产模式。
左右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5、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
普洱市森林覆盖率64.9%,拥有现代栽培茶园万亩,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普洱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也是普洱茶的原产地。境内保存有万年以前的宽叶木兰化石、万亩保存完好的种类齐全的野生古茶树群落、及栽培古茶园,其中镇沅千家寨一棵古茶树树龄达,景迈山还保存有多年历史的万亩人工栽培古茶园。
左右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6、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
敖汉地处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与草原文明的交汇处。境内分布着被称为“华夏第一村”的兴隆洼遗址和“旱作农业发源地”的兴隆沟遗址。经考古学家证明,在遗址处挖掘的碳化谷物标本距今至年,比中欧地区发现的谷子早年,是当今世界上所知最早的人工粟和黍的栽培遗存。现今粟和黍这一古老的物种仍在当地种植,传承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
左右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7、河北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
宣化牛奶葡萄距今已有1多年的栽培历史,最初主要集中在寺庙内种植,后逐步扩展到普通农户种植。宣化葡萄栽培采用传统的漏斗架型形式(漏斗架形状受启发于寺庙佛教所喜爱的莲花形状),葡萄架与民居浑然一体,形成了别致的景观。宣化土壤偏碱性,富含钙、钾,利于葡萄糖分转化,孕育出了粒大皮薄肉厚、“刀切不流汁”的牛奶葡萄,享誉国内外。
左右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8、浙江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
绍兴会稽山是香榧的原产地和主产地,留存着大批千年以上的古香榧群,堪称古代良种选育和嫁接技术的“活标本”。香榧属于红豆杉科榧属,是人工嫁接培育而成的唯一栽培种,至今已有0多年的栽培历史。香榧树是珍贵经济树种,结果能力达数百年,集果用、药用、油用、材用、观赏和环保等多种用途于一身,是会稽山区人民心中的宝贵财富。
左右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9、陕西佳县古枣园
佳县保存着从“野生型酸枣-半栽培型酸枣-栽培型酸枣-栽培枣”的完整驯化类型和丰富种质资源。在佳县朱家洼乡泥河沟村的古枣树群落中,最大一株枣树的干周为3.41米,树龄达多年。佳县十年九旱,枣树是当地百姓的“救命粮”,也是“钱袋子”。在植被稀疏的黄土高原和黄河沿岸的坡地上,枣树还承担了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等方面的重要功能。
左右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10、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
福州地貌属河口盆地,盆地四周被群山峻岭所环抱。适宜茉莉花生长,也具备茶叶生长的微域气候,茉莉花生长在江边沙洲,茶叶生长在海拔-0米的高山上。茉莉花原产于波斯湾一带,0多年前由印度引入中国,绿茶原产福州,生产历史悠久。福州是世界茉莉花茶的发源地,生产始于0多年前的汉朝,以后逐步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制作工艺。
左右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11、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
0多年前,兴化先民为满足生产生存的需要,在低洼沼泽地创造了垛田这一独特的水土利用方式。创造性地将沼泽地改造成岛状耕地,形成形状大小不一的垛田。通过实行垛上种植、水中养殖,将不可耕种的低洼沼泽地逐步变成可利用的高质量的垛田。目前,兴化家家有船、户户荡桨,田间劳作泛舟而行,“垛上种蔬菜、水沟养鱼虾”,成了一道罕见的风景。
左右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来源:图片和资料均由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提供
编辑:白锋哲吕珂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