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姐姐你们好,非常感谢你们的关心和帮助,今后我和弟弟一定会有所改变,把卫生弄好,尽我们所能把学习成绩提升上去。我们知道,只有学习才能改变我们的命运。哥哥姐姐,以及其他帮助过我们的人,谢谢你们在我们困难的时候传递给我们力量,我们会把这份力量传递给更多的人。以后的生活中我们会懂礼貌、尊敬长辈、学会独立,更加地爱自己、爱别人。”这是一对姐弟写的《致哥哥姐姐的一封信》,干干净净的信纸,工工整整的字迹,质朴的话语道出了他们的心声。这对姐弟是千千万万留守儿童中的两个。这个暑期,来自全国各地的名优秀大学生背起爱心行囊来到孩子们身边,送去礼物、知识、温暖和阳光,也收获了一份难忘的志愿者经历。暑期儿童关爱服务活动“保护儿童安全·携手共同成长”——暑期儿童关爱服务活动于7月16日云启动,全国“百县千村”按疫情常态化防控要求同步联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线上线下志愿关爱服务。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联合北京圆网慈善基金会,线上招募大学生志愿者,针对关爱儿童特别是农村留守和困境儿童,开展疫情防控背景下就近就邻形式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全国所高校名大学生线上报名,最终选出名优秀大学生。通过物流方式为每名大学生配送一个爱心行囊,内含30余件爱心礼物,包括足球、篮球、羽毛球具、跳绳、口风琴、画笔、绘本图书、应急救护包、免洗消毒洗手液等文体及生活用品,由大学生志愿者带给受助的孩子们。活动将惠及名留守及困境儿童。无言的承诺《致哥哥姐姐的一封信》的作者黄开荣,家住安徽省定远县炉桥镇李巷村,父亲早逝,母亲患有精神疾病,生活难以自理,只有姐弟二人和母亲共同生活。由于家庭原因,15岁的开荣和13岁的弟弟开富都就读青洛初级中学一年级。“迟到”的教育虽然提供了学习机会,但他们在生活起居、性格塑造、人际交往以及学习成绩上都远远落后于同龄人。家住安徽省定远县友爱村的刘大勇,是安徽省农业大学经济技术学院的一名大学生,同时也是定远县大学生志愿服务队成员,曾参与走进公交公司、走进社区、防控疫情、八一慰问等志愿服务活动。在网络平台报名后,刘大勇和他的同学们入选成为“保护儿童安全·携手共同成长”活动志愿者,领取了爱心行囊和礼物,在当地村党支部的支持与协助下开展关爱儿童志愿服务活动,黄开荣、黄开富姐弟就是他们的关爱对象。为确保活动质量,志愿者们将姐弟俩接到县城,带他们参观、了解定远古城,开拓视野,增强自信。志愿者们还来到姐弟俩的家中谈心、交流,帮助他们对房屋进行了电路维修、墙面粉刷、清除杂草、卫生清理等工作。在劳动过程中,志愿者们耐心地向姐弟俩讲解生活常识,传授学习经验,劝导姐弟二人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认真学习,真正做到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经过大家的热情努力,姐弟俩的生活环境和精神面貌得到极大改善。就读武汉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级的朱国东,家住甘肃省临夏州临夏县新集镇杨坪村。了解到“保护儿童安全·携手共同成长”活动的内容后,他立即行动,先是联系自己认识的大学同学,又在学校的暑期实践群里积极招募。经过几天的努力,召集了5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再把这些志愿者与村子里的小学生一一对接,并且教会小学生和家长使用网络在线上课。由三位当地大学同学协助,朱国东一行线下走访小学生的家,在一天之内基本完成了所有孩子的对接。“农村学生初高中辍学的现象很普遍,个中原因不是孩子们的错,他们受限于环境。大学生带着对世界和社会更深刻的认知,理应帮助这些孩子,不仅在课业上有所提升,更重要的是在思想和认知层面对孩子们的人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朱国东在《支援农村小学教育实践队》的文稿中这样写道。他鼓励志愿者们在暑期活动结束后自愿持续进行线上教学,或者与对接的小学生成为长期笔友,真心帮助孩子。每位志愿老师自对接孩子起,每周两次,每次至少一小时线上授课,可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孩子的需求增加教学时长或频次,没有上限。每节课结束前留一张带有时间的截屏,每次课后按模板完成上课记录,同时将本次课程的总结,包括课堂计划、课堂效果、自我感受、问题改进等,发到老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6816.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6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