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因“绿”而美逐“绿”而兴——甘肃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发展综述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燕春丽实习生魏子涵年至年,甘肃七地陆续被生态环境部授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几年来,这些地区在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生态保护等方面在全省做出了先行示范,以天蓝地绿的美丽画卷为群众谋福祉,打造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牢筑绿色发展底色年,平凉市被原国家环境保护部授予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荣誉称号,成为我省首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年,两当县被生态环境部授予第二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荣誉称号,成为我省首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立足省情实际和地域特色,我省探索以市县为重点,大力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省生态环境厅厅长杨建武介绍,从年至年,平凉市、张掖市、两当县、崇信县、迭部县等5个市县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称号,古浪八步沙林场、华池县南梁镇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几年来,这七个地区发挥特色优势,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张掖市全面完成了占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总面积76%的张掖段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整治任务并通过省级验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祁连山综合治理规划任务全部完成,“一园三带”国土绿化造林三年完成营造林.87万亩,带动近三年全市每年造林50万亩以上,祁连山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治理修复,黑河流域水生态环境全面改善。华池县南梁镇依托“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生态公益林、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再造一个子午岭工程等生态工程项目,年以来,每年发展苗林产业1万亩,实施南梁景区绿化提升、“草退花进”围庄栽植、新南公路沿线绿化、美化绿色长廊等项目等,有效改善了红色旅游沿线景观和村容村貌。截至年,南梁镇林草覆盖率已提高到84.6%。崇信县深入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城区生活污水收集率达到96.3%,工矿企业污染治理设施实现了全覆盖,汭河变美、“黑河”变“清”。通过全面实施中电建崇信电厂超低排放和引增合一节能技术改造,关停99台2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全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连续四年达到92%以上。两当县不断拓展生态文明创建的广度和深度,持续巩固提升创建成果,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两当”。森林覆盖率和林木绿化率分别达到74%和83.5%,被评为“中国百佳深呼吸小城榜”第5名。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年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天,优良率为98%。依托生态优势做足旅游文章初秋的迭部,已然有了丝丝凉意。一条条公路穿过抑或是经过一个个村寨,联通了古老藏乡间的好山好水。今年7月份以来,迭部扎尕那景区旅游业展现强劲增长势头。马蜂窝大数据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年7月对比年7月,甘肃境内景区热度涨幅排名中,扎尕那以.2%涨幅位居榜首,省内排名从第四位上升为第一位。沉迷于扎尕那的“仙雾缭绕”,游客白晓玲来这儿度假的次数不下十回,“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甘南州实施‘环境革命’带给这里的蜕变与飞跃。每一次来似乎都有变化,或是感观方面,或是心灵层面。”据了解,迭部县有效管护天然林资源.53万亩,累计完成国家重点公益林建设管护46.33万亩,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任务17.25万亩。森林覆盖率为64%,植被覆盖率达89%以上。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环境空气优良天数、城镇生活垃圾处理率、境内水质监测、地下水质等所有数据基本达到%,位列全省县市之首。华池县南梁镇做足了红色旅游文章。着眼于建设全国特色小镇,南梁镇推进生态建设和红色旅游协同发展。实施了南梁革命历史陈列馆、“两点一存”主题文化广场等旅游建设项目,南梁大景区一举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目前,南梁镇以葫芦河为界,已打造成一个集红色教育、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学习培训为一体的红色旅游小镇。近年来,张掖市立足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坚持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绿色发展崛起的主攻方向,着力培育壮大“百亿元”文旅康养产业集群,被世界旅游联合会评为“最美中国旅游城市”,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评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相继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美丽中国首选旅游目的地”。目前,张掖市A级景区达41家,4A级以上景区达20家,在西北五省区64个市州中仅次于西安,排名第二。今年“五一”期间,张掖市共接待游客.1万人次,同比增长.6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77亿元。产业突围实现绿色发展近年来,南梁镇以红色旅游、生态农业为载体,整合生态和民俗文化资源,延长旅游产业链条,带动发展以旅游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年共接待游客万人次,以红色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收入占总收入比重达到63%。与此同时,大力发展“生态+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设施农业、苗林培育、中药材种植、生态养殖等高效农业,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县平均水平高近元。平凉市以十大生态产业为主抓手,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平凉红牛、苹果、煤电、文旅特色产业品牌效应日益凸显。煤电化冶一体循环经济产业链初步形成,以光电产业为引领的集群式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点起步,文化旅游产业成为绿色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年,平凉市绿色、循环、清洁、低碳产业产值占比提高到70%以上,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3.1∶24.5∶52.4,生态产业增加值占到生产总值的21.7%。古浪八步沙林场采取防沙治沙与用沙相结合的生态建设措施,通过种植枸杞、红枣、梭梭接种肉苁蓉和养殖八步沙“溜达鸡”发展林下经济,为移民群众及当地农户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形成了“群众主动治沙—沙产业开发—收益用于治沙”的循环模式,改变了贫苦落后的面貌,实现了沙漠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几个示范市县一系列因地制宜、行之有效的做法炼化成了一份份骄人的成绩单,为全省各地生态文明建设鼓足了干劲。“‘十四五’期间,全省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优化调整作用,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疫情后经济‘绿色复苏’和高质量发展。”杨建武如是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6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