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手足癣医院咨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833646.html

年10月,在第四次反“围剿”作战行动失败后,八万红军走上了举世瞩目的长征之路。在敌人眼里,这只是八万残军的垂死挣扎,谁也不会想到就在十几年后,正是这些人建立了新中国。

这场世界战争史上罕见的大行军,途中发生的大大小小战斗总共有三百八十余次,所经之处不乏奇山恶水,而在这艰难的行军中,中国共产党播撒下了革命的火种,最终以三大主力会师而胜利结束。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在这段征程里,红军创造了很多战争史上的奇迹,艰难困苦,将这支满怀理想的革命军队锤炼成一支铁军。

年九月,绵延千里的草地没能困住红一方面军,他们闯出了这片荒无人烟的绝境,迫近腊子口。这是四川通往甘肃的一条要道,有国民党重兵把守,如果不能从此通过,红军只能退回草地,所以这是一场必须要打的仗。

腊子口是现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东北部的一条险峻山口,两面都是险峻的山崖,中间腊子河流淌而过,河上是村民搭建的木桥,非常窄。腊子口被当地藏民称为腊子库,意思是“险峻的隘口”,此处是军事上典型的易守难攻之处,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是通往甘肃的必经之路。任前面是刀山火海,红军都必须往过趟。

国民党在这个险隘布下一个团的兵力,静等红军自投罗网,在他们眼里,哪怕来的是千军万马,亦只能白白流血牺牲,绝无失陷的可能性。

当时的红军不仅生活条件艰苦,军备也非常的缺乏,他们的武器大都是缴获来的,长途行军时,即便缴获了重火器也无法供应弹药,更为行军增添负担,所以准备度过这道奇险的红军,几乎没有重火力。

所谓战斗,并不是一道简简单单加减乘除的计算题,这其中除了天时地利,装备武器,要看组成这支军队的人。

红一方面军也知道这场仗是一场硬仗,于是把它交给了一支具有光荣传统并曾立下赫赫战功的部队——红四团,红四团就是原来的叶挺独立团,他们作战非常勇猛,而且经验丰富,在湘江战役,飞夺泸定桥战役时都曾立下大功,是一支有名的劲旅。

红四团到达后,第一营的战士立马发起进攻,然而山崖两边都被国民党建上碉堡,居高临下,战士们就是有三头六臂也无法作出有效攻击。腊子河口火线密布,崖边的小树丛都被打光,地上铺着满满一层弹片,战斗之激烈可见一斑。

看着战士们流血牺牲却难进寸步,红四团团长黄开湘和政委杨成武内心十分焦急,令一营的战士暂停冲锋。他们两个经过长征途中大大小小的战役,已经有了非常优秀的战略眼光,通过仔细的观察,就发现了国军的布防弱点。

他们碉堡建得很厚,子弹根本打不动,地势又高,手榴弹都扔不上去,然而正是因此,他们并没有给碉堡加上顶盖,毕竟敌人又不是天兵天将,怎么可能从天而降呢?

黄和杨二人开始绞尽脑汁的想办法,如果我们红军有空降兵就好了,可是如果我们有飞机,有坦克,国民党早就完了,根本没有胆量围剿我们。

正当此时,一位十六七岁的少年毛遂自荐,这位少年是壮族人,从小便跟着爷爷进山采药,练就一身攀岩的好本领,对别人来说险峻的山崖,对他来说如履平地,黄杨二人大喜。

兵法云:以正合,以奇胜。团长当即下令,命六连继续正面牵制敌人,混淆敌人的目光,他亲自带着两个连的战士跟着这位攀岩高手想办法攀到绝壁顶峰,寻找有利位置破除碉堡,正奇结合,必能取胜。

有了这位壮族战士的指引,他们很快攀到了顶峰,找到了有利的输出位置,随着信号弹的升空,一枚枚手榴弹精准地扔进了敌人的碉堡,敌人到死都想不到这些吃都吃不饱的红军是怎么做到的。

配合着正面攻击的部队,碉堡内的敌人仓皇而逃,没了天险的支撑,国民党军队立即溃败,我军不仅取得了战斗胜利,更是缴获了大量物资。

然而那名壮族战士,不幸牺牲在了战斗之中,永远的离我们而去了,他甚至没有留下真实的姓名,战士们平时只叫他“云贵川”,想必云贵川的老百姓一定将他为傲。

腊子口战役时,毛主席曾于黑多村进行电话指挥,林彪、聂荣臻、左权、陈光等红一方面军的主要指挥人员也亲临现场。红军指挥人员高度重视这场战役。

正是因为明白此战之险和此战之重,在这之后,红军的主力部队翻过岷山的最后一座雪山,进往宕昌的哈达铺,在修整时,发现一张《大公报》,才知刘志丹和徐海东的部队在陕北,遂将目的地改为陕北。

年十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于会宁。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长征途中,像腊子口这样的战役并不是绝无仅有的,据后来统计,牺牲的营以上的干部就达四百三十余人。

可能现在的年轻人难以想象当年革命军人人人悍不畏死,勇于牺牲的场景,他们并不是不尊重生命,也并不识不知自己可能会牺牲,他们只是明白,只有这样的精神才能够拯救当时的中国,逢强敌也敢于亮剑,知死而亦生勇,我们谓之英雄。

参考文献:

1、《腊子口战役回忆》,张觉僧

2、《回顾长征》,刘伯承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2173.html